成都首個四線換乘地鐵站主體結構封頂
7月15日,隨著最后一塊頂板砼澆筑完成,標志著成都軌道交通18號線三期騾馬市站主體結構封頂,為下一步盾構區(qū)間隧道施工奠定了基礎。
騾馬市站為成都軌道交通首個四線換乘地鐵車站。自2022年7月以來,10號線騾馬市站與18號線三期騾馬市站呈“L”型布置共基坑同步建設。該站施工期間總計投入機械設備200多臺,高峰期參建人員達到650人,累計參建人員超過2000名,10號線騾馬市站、18號線三期騾馬市站在今年先后實現主體結構封頂。
首座4線換乘車站
深度堪比地下15層樓
騾馬市站由新建的10號線、18號線三期車站和已開通運營的1號線、4號線車站組成,配置為六層,其中地下一層為四線換乘站廳,地下二層為18號線站廳層,地下三層為預留層,地下四層為18號線設備層,地下五層為10號線站臺層和18號線設備層,地下六層為18號線站臺層。
騾馬市站深度達45.5m,堪比地下15層樓。該站不僅是目前成都在建軌道交通項目的最深車站,在全國地鐵建設中也十分罕見。
優(yōu)化定制施工方案
有效控制既有線沉降
騾馬市站為地下深45.5m、寬度28m、長達180m的超深基坑,車站結構與既有1號線最小凈距僅5.3m,同時工程地處成都市中心,施工條件嚴重受限,施工難度堪比心臟手術。
為攻克騾馬市站建設難題,成都軌道集團邀請專家現場把脈,向同行取經,反復模擬試驗,制定專項方案,實現了騾馬市站主體結構順利封頂。
建設團隊通過建模分析,在既有1號線車站和區(qū)間連接處相對應的范圍運用“明挖+蓋挖逆作”相結合的方案,嚴格控制既有線沉降變形,這在西南地區(qū)尚屬首次應用。同時,提前加固既有線的底部和側面,自動化動態(tài)監(jiān)測既有線,實時掌握既有線沉降情況,并及時采取應對措施,有效控制既有線沉降,為成都軌道交通后期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。
創(chuàng)新施工技術
創(chuàng)下成都軌道交通建設多個紀錄
在騾馬市站建設過程中,成都軌道集團積極探索新技術、新工藝、新設備、新材料,有力提升施工效率與施工質量,并創(chuàng)下成都軌道交通建設多個紀錄。
在土方開挖和結構施工上,建設團隊首次引進電動液壓抓斗的垂直提升設備,單日土方外運量突破5000方,創(chuàng)下了成都市在建地鐵線路單日最高出土紀錄;采用多種泵送設備接力的方式,完成超深基坑的混凝土輸送,增強施工質量,創(chuàng)下單次澆筑混凝土量達3000方的紀錄。
此外,建設團隊采用自上而下3道砼支撐與4道鋼支撐相結合的支撐體系,既滿足了基坑的安全可靠性,又解決了超深基坑材料吊裝的難題。同時,探索創(chuàng)新了矩形鋼管柱先插法施工工藝等多個新施工工藝。
目前,該項目已申報發(fā)明專利4項,實用新型專利10項(已授權5項),工法專利4項。
未來,成都軌道集團將持續(xù)秉持“人民地鐵為人民”的初心,高質量推進成都軌道交通第四期線路市域(郊)鐵路成資線、成眉線、成德線建設,加速推進城市綠色發(fā)展,讓更多市民乘客出行更加便利。
免責聲明:本網站轉載的所有文章、圖片、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(lián)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!